为深入贯彻红色文化教育方针,引导青年学子铭记革命历史、传承抗战精神,2025年7月中旬,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星火接力80载”抗战精神寻访团赴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及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开展暑期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口述访谈及沉浸式体验,团队系统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逻辑与历史实践,以青春视角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寻访团成员走进张学良公馆与杨虎城止园别墅,通过文物展陈、多媒体互动与讲解员生动讲述,全景式还原1936年西安事变的历史场景。谈判手稿、日军侵华地图、张学良将军的皮带等珍贵展品,让“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政治智慧跃然眼前。在西八办旧址,团队成员研读《救国日报》创刊号,探访物资运输档案,感受八路军在西北联络线上的战略作用。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团队成员陈同学表示,“站在杨虎城将军的办公室前,我仿佛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呐喊。西安事变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宣言。”
在洛八办旧址,团队成员沿着贴廓巷的石板路,探寻八路军物资运输的秘密通道洛八办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救国日报》的发行流程,并分享“抗日讲座唤醒群众”的典型案例,展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
“洛八办不仅是物资中转站,更是群众动员的火种。”敖同学感慨道,“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护送物资的普通民众,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的分量。”
在洛八办旧址调研期间,寻访团特别邀请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乔明玉老人进行访谈。乔老曾是河南军区的一名工程兵,抗战期间随部队在洛阳一带与敌人斗争。
在乔老家中,团队成员围坐聆听他的抗战故事。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和那一枚枚快要被大火烧毁的勋章,回忆道:“抗战期间,敌人封锁得严,我们白天隐蔽,晚上赶路,饿了就啃干粮,冷了就裹紧棉衣。”当谈及洛八办工作人员与群众并肩作战时,乔老眼含热泪:“那些老百姓,为了抗战,把自家粮食、马匹都贡献出来,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胜利!”
实践活动期间,寻访团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通过拍摄短视频,将西安事变与洛八办的历史故事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在洛八办旧址,成员们与当地高校学生共同演绎“重走抗战路”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的抉择与牺牲。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红色精神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传承的信仰。”成员乔同学在红色文化交流会上分享道。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星火接力80载”抗战精神寻访团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历史现场与青年实践。通过实地研学,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奋进力量。未来,团队将持续拓展红色文化传承路径,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文:敖瑭轩 图:陈韶涵 审核:牛同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