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激发青年传承活力,7月中旬,西安工业大学"遗韵西行·镌美传薪"实践队深入陕西、重庆、四川三地,开展为期12天的非遗技艺研学之旅。团队先后走进秦腔艺术馆、荣昌陶博物馆、成都漆器工艺厂等8个非遗基地,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动手实践,解码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影戏秦声:古调新探见真章】
在秦腔博物馆,实践队系统梳理了这“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千年脉络。从粗犷苍劲的唱腔到惊险绝伦的“吹火”“翎子功”,从《三滴血》的经典演绎到《周仁回府》的深沉厚重,队员们透过珍贵实物与沉浸式影像,深刻理解了秦腔在西北大地的文化根脉。转战皮影手工坊,非遗传承人将一张驴皮的蜕变娓娓道来:二十余道繁复工序,从选皮、刮制到雕刻、敷彩,尽显匠心之苛求。队员们以“十二生肖娃娃”为创作主题,在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于透亮驴皮上勾勒流畅线条,依古法晕染明丽色彩。一笔一画间调整神态比例,一刀一刻中体味方寸乾坤,一件件融合传统与创意的生肖皮影半成品跃然成型。

【陶韵荣昌:指尖泥土塑千年】
溯源“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队员们在其博物馆穿越两千年制陶史。红白胎土的自然馈赠,“薄如纸、亮如漆、声如磬”的独特美学,在历代陶珍中淋漓展现。轮制拉坯的巧劲,注浆成型的精准,令学子们叹服于古法智慧。实践环节,陶泥在掌心苏醒。队员们严格遵循古法,揉泥排气得其韧,拉坯塑形求其正。从手势生涩到渐控力道,旋转的陶轮上,青春的色彩与古老的技艺交融碰撞。当一件件个性素坯初具形态,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荣昌陶的温润光泽,源自无数次的掌心打磨与时光淬炼。
【蜀绣漆艺:古艺新生焕华彩】
成都漆器工艺厂内,陈列馆中的剔红雕漆精品令队员们屏息凝神。当讲解员揭示“乌漆麻黑”这一日常俗语竟源自天然大漆的深邃本色,现场响起顿悟的惊叹。从制胎、裱布、刮灰到数十道髹漆研磨,濒危再生的成都漆艺,将“精益求精”的匠魂刻入每道工序。
在技师指导下,队员们屏息凝神完成漆珠制作,虽成品稚拙,掌心却已烙下对千年匠心的敬畏。
蜀锦织绣博物馆的万千经纬展开另一幅瑰丽画卷。蜀锦的华贵典重,蜀绣的灵动写实,在“四大名锦”“四大名绣”的恢宏叙事中尽显风华。飞针走线间,队员们苦练滚针、平针,于素缎上绣出初探传统的第一缕纹样,指尖传递的是绣娘千年的温度。

在西部非遗技艺的学习过程中,队员们不仅用双手触摸到了千年技艺的温度,更读懂了传承的重量。队员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方针,持续学习、传承非遗文化,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的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让传统“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青年以当代视角解读传统、用创新思维激活非遗,正是实现活态传承的核心路径。未来,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化美育实践,搭建更广阔的非遗学习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勇担文化传承使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文/图:张若瑜 审核:牛同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