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和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和改革的原因,这是一个涉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态度的问题。
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态度是:以科学发展观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规律。
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决定,自200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实行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同时全国统一使用新的教材。面对这一重大改革,出现了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凭着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对这场重大的改革作出评论,甚至利用某些媒体的炒作造成舆论,那就贻害无穷了。因此,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十分重要。
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党中央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有的媒体在报道这场改革时,标题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科目将由8门减少到4门”。还有的媒体在报道一开头就引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出现的消极现象:“一上思政课就‘头疼’,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昏睡者有之,读金庸小说者有之,背英语单词者有之”。按照这些媒体宣传的说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似乎就是因为效果不好,占课时太多,维持不下去了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宣传是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展开的。2004年1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改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重要文件,具体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案。同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以上这些情况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背景。其他一切解释都应该统一到这样的认识上来。正确理解和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和改革的原因,这是一个涉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态度的问题。
有人经常埋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这也是需要正确认识的。总结近30年的实际情况,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效果是好的。特别是最近10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不小。在党中央批准的两课“98方案”确定以后,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训了教师,理顺了内在的关系,及时地实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改进,出现一大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为什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尽如人意?问题在于: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党风和干部作风负面的问题,阻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对涉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滞后,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些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人员的出现,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声誉。当然,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研究不足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青年大学生处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虚拟空间,舒张了个人意志。在这个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应该坚持下去,但旧的方法却不适应青年思想的需求了。这就产生了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动力。不是过去出了什么错误,而是今天我们面对许多新的情况。
怎么看待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有的媒体大肆宣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的消极表现。其实,那些消极现象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独有,其他课程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且更加严重。
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态度是:以科学发展观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长时效的事业。短期的、眼前的现象不足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应该把对短期现象的考察与对长期效果的考察结合起来。比如我们用今天清华大学毕业的成功人士的表现,只能证明以前清华大学的教育是成功的。
学生是否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这个问题的评价也应该这样。比如,清华大学多年坚持的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5年之后,突出的感受是:在校期间最不爱学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工作之后认为对自己最有用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结果充分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时是必要的,而不是当时的课堂现象能够支撑的结论。(作者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