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北京大学食堂的餐桌大变样,幽默的公益广告呈现在就餐的师生面前。诸如“为您提供美味,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但真的好吃到连餐具都要带走回味的程度吗?——不至于吧!”“你完全可以吸引在座诸位的目光,但是请注意,不是在转身之后——餐后请收拾餐具。”内容涉及到“平衡饮食”、“节水”、“节粮”、“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排队”、“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等七大方面。(11月12日《京华时报》)
公益广告幽默地呈现在就餐的师生面前,这种方式很好。
首先,从人的心理接受角度看,“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自觉排队”等等内容,以幽默的广告的形式出现在就餐者眼前,比过去那种具有教育口吻的公文或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在就餐者眼前,更令人温馨。一是它的美感增加了,二是它的幽默能让人嫣然一笑。同时,它们还像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就餐者的行为是否文明、礼貌,而它的幽默的特性,却又让你顿时失去了“监督”所具有的那种紧迫心理和逆反感,从而,它们对你的善意的提醒作用发挥到极致。
其次,以往的“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等等内容都是作为一项“规章制度”推出来的,“规章制度”虽然能对个体行为产生普遍的强制约束,然而其局限性同样明显。一是需要有人进行监督,二是这些制度可能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这无疑会使“规章制度”所囊括的内容的被认可度、被遵守的几率大打折扣。而幽默的公益广告,它虽不能取代规章制度,但它所起的作用却在规章制度效能之上,这种“无规章制度胜有规章制度”的殊途同归效果,是种难得的境界。
事实上,“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等等内容以公益广告形式出现,具有了文化底蕴,加之“幽默”,无疑使“节水”、“节粮”、“拒绝一次性筷子”等等内容附加一层内涵。文化加幽默,表面上看,它虽只是一种约束,然而让它与温馨、文明相连却恰到好处。“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等等内容若真正成为一种新的约定俗成的高校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贴在墙上的规章制度,它对人潜在的影响力将更加持久、可靠。自然,部分高校学生浪费、不讲秩序、不遵守公德等等的不文明现象,也能更好地得到遏制。